淺析廣告的內在邏輯對其表現的制約
作者:時間:2010-12-31 13:00:18 來源:www.455685.com 閱讀次數:1190次 ]
[論文內容提要]本文從廣告內在邏輯的角度探究廣告表現形式必須根據廣告受眾所處文化環境不同而呈現多樣化的原因和途徑。廣告的內在邏輯有:利用欲望進行敘事、利用遵從性心理降低產品的心理成本、對廣告主體利益進行易容。廣告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不同表現形式既是廣告內在邏輯的規定,又是其內在邏輯的展現。
在廣告的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學界和業界多熱衷于討論究竟是“全球化”還是“本土化”,是“創意標準化、制作地方化”,還是“全球策略、本土執行”或“全球觀感、本土策略”。這些討論可以簡單地歸結為面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廣告受眾,應該采取的不同廣告策略、廣告表現形式。對該問題的探討,人們習慣于從思維方式、文化傳統、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等角度進行分析。本文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廣告的跨文化傳播,從廣告本身著眼,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廣告傳播的相同內在邏輯。這個不變的內在邏輯決定了廣告必須同消費者特性緊密結合,而不同文化中消費者的復雜多樣,只是反映在廣告表現形式的多姿多彩。
一、“欲望”及其對廣告表現的制約
1、廣告的內在邏輯之一:欲望敘事
在現代消費過程中,人與產品的實用關系變得次要了,更重視產品蘊涵的意義,這個意義包括感覺、態度、幻想、體驗等等,“平凡與日常的消費品,與奢侈、奇異、美、浪漫日益聯系在一起,而它f門原來的用途或功能則越來越難以解碼出來”。產品本身是相對固定的,其意義是被賦予的。那么意義是如何從一個抽象的幻影凝聚到具象的產品上去的?廣告為它們架起了“欲望之橋”。欲望源于匾乏感所帶來的不滿足,這種匾乏感是由于現實體驗與理想狀態之間存在差距,所以,廣告中欲望的具體表達方式就在于制造差距。廣告不斷地展現出讓人眼花繚亂的美好景象,不斷地拉大現實體驗與理想狀態的差距,“讓人們因為視野擴大而痛感被排除在外并因此而產生匾乏感,(廣告)又不斷推出消解匾乏的對象,使人們去按照廣告形象的指示購買,以緩解僵乏的焦慮”。由匾乏而欲望,由欲望而購買,廣告的使命完成了。“欲望”是現代廣告的根本話語方式,成為廣告的內在邏輯之一。
圍繞欲望而進行的廣告敘事有兩種方式:其一,發現目標消費者的欲望之后,盡量按照受眾的動機和欲望來創造廣告的形象,在廣告中利用各種廣告元素的編織與敘述(最終落腳點是產品)對其進行滿足。在這里,被滿足的欲望應該是真實的欲望。其二,創造出消費者本來沒有的或是揭示消費者尚未發現的欲望,然后再由廣告繼而產品對其進行滿足。在此,廣告自身完成了一個“造夢—圓夢”的過程。在這里,欲望是虛假的欲望或稱深層的無意識需求,廣告正是把那些最深層次的欲望通過形象引人到消費中。
2、欲望對廣告表現形式的制約
欲望的存在,使廣告脫離了單純的經濟功能而具有了社會維度。在跨文化傳播中,廣告利用欲望進行敘事,就必然要考慮到不同文化因素對廣告形式的制約。
廣告中所包含的欲望分為真實欲望和虛假欲望,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消費者群體來說,這兩種欲望都不盡相同。就真實欲望而言,不同的消費者群體所面臨的問題是不同的,因為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水平、生活情境會有很大差別:因此,廣告中所含的真實欲望離不開目標消費群體的特點。就虛假欲望或稱深層次無意識需求而言,創造出消費者本來沒有的欲望,并不是說可以忽略消費者本身的特點而隨意制造。有人說廣告是“把我們的夢想偷去加以重新包裝,然后又高價賣給我們,那么這里的‘夢想’就肯定不是真實的欲望,而是虛假的欲望”,這里的“我們”即指目標消費者。虛假欲望的造夢材料是被消費者自身所限定的,廣告所創造的虛假欲望的原初形態是早已存在于消費者內心的,只是廣告將其組合、整理、外化、包裝,最后展現給原本制造它的人。因此無論真實欲望還是虛假欲望,無論“滿足—創造”模式,還是“創造—滿足”模式,它們在使用中的具體形態都要因消費者的具體特點而定。
欲望在廣告中體現為廣告所展示的理想狀態優于消費者的現實體驗,這其中的變量有二,即消費者的現實體驗和理想狀態。不同消費者所處環境不同,主觀感受不同,因此現實體驗千差萬別。廣告必須了解影響消費者主觀感受的文化因素。而廣告展示給消費者的理想狀態雖不是現實的客觀存在,但不能不顧現實、漫無邊際,否則就失去了它被應用于廣告的意義。總之,理想狀態與消費者的自身因素密切相關,欲望永遠是關于目標消費者的欲望,永遠要以消費者的特性為根據。
二、遵從性心理及其對廣告表現的制約
1、廣告的內在邏輯之二:利用遵從性心理降低產品的心理成本
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品成本由兩部分構成:經濟成本和心理成本。產品一旦生產出來,經濟成本是一個定量,心理成本是一個變量;降低經濟成本的任務由生產廠家完成,降低心理成本的任務由廣告來完成;經濟成本制約著商品的價格,心理成本則制約著消費者做出購買決定的難易程度。而群體壓力是決定心理成本的重要因素。“只要某一商品的形象是被社會認同了的(比如認定它是某種身份的象征),那么,不管它的經濟成本是高還是低,你在購買它時花費的心理成本都別氏的(不存在社會的‘拒絕心理’)。反之,你所花費的心理成本則會很高”。這里的“社會”指的并不是社會學或人口學意義上的社會,而是指群體,因此,廣告在考慮心理成本時就不得不考慮“群體”、群體壓力以及由此產生的遵從性心理。
遵從性心理反映在消費活動上,就是消費者傾向于購買群體所認同的產品。廣告常常通過展示或告知消費者所在的群體中的所有或大多數成員正在做廣告中所宣傳的事,從而使消費者感受到群體壓力,產生遵從性心理,以此達到降低心理成本、促使購買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那些標榜個性張揚、鼓吹標新立異的廣告,其背后所依仗的仍然是遵從性。首先,這個“個性”是廣告提供給消費者的。手機的多種彩色外殼,“給你提供個性化的選擇”,而這個選擇只能在廣告(產品)所限定的范圍之內進行,于是手段的自由多樣性掩蓋了目的的強制單一性。其次,“我選擇,我喜歡”(安踏運動鞋)之類的廣告張揚自我,“喝貝克,聽自己的”(德國貝克啤酒)之類的廣告標榜不隨波逐流,其實,這里面的“我”、“自己”指的都并非具體的消費者個人,而是指該細分市場中所有的消費者,這些消費者正是對“我”、對“自己”最有影響、最能施加壓力的群體。“我”選擇,是因為和“我”相似的這一群體中的別人都這樣選擇;“聽自己的”,其實是聽和“自己”具有相同特征、愛好、興趣的“大家”的。表面上個性張顯的背后起作用的仍然是無意識的遵從性心理。廣告是讓消費者忘卻他們所選擇的個性化產品、個性化理念、個性化生活方式是早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455685.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下一篇:我國廣告傳播中的品牌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