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_日本在线观看一区_中文字幕日本一级高清片_国产亚洲精品美女2020久久

試論美國擇校制度對我們的啟示

作者:時間:2010-06-06 02:22:39  來源:百度文庫  閱讀次數:1541次 ]

【摘要】本文從美國的擇校制度的主要措施入手,分析了美國教育公平的內涵,希望對解決我國擇校的問題有所啟示。
  【關鍵詞】美國 擇校制度 教育公平
  1 擇校熱高溫不退
  
  我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小學生的家長出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目的掀起了擇校的熱潮。
  “擇校熱”緣何高溫不退?有些人認為這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而帶來的正常現象,與英美等國家的擇校制度相同,能促進學校間的競爭,有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而有些人則認為這不利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學校之間的公平競爭,會直接影響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教學改革的推進。伴隨著“擇校熱”而來的是教育亂收費,比如“贊助費”、“捐資助學費”等等,而且年年看漲。這種“擇校費”,傷害了青少年學生的幼小心靈,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擇校熱”必須降溫,“擇校費”應當禁收。
  到底如何面對“擇校熱”,下文中我們將回顧美國的擇校制度的發展,并從中找到對我們的啟示。
  
  2 美國家長擇校的教育改革
  
  2.1 政策變化
  在《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中,美國教育部鼓勵州和地方政府采納包括公私立學校在內的廣泛選擇性計劃。(1)撥款2億美元,對建立家長自由擇校制的州或地方學區進行資助。(2)對建立了具有全國意義的家長自由擇校制度的地區給予補助。(3)修改聯邦最大的學生資助計劃,把資助給學生的金額用“憑證”的形式發給學生。
  2.2 主要措施
  2.2.1 建立“磁性學校”和“特許學校”
  “磁性學校”又稱選擇學校,包括開放學校、多元文化學校。這些學校招收其他公立學校不成功的學生,或要求接受不同教育的學生,以滿足家長、學生個性化的需要。學校通過更新計劃、優化教育環境、完善營運機制等措施,改變學校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像有一股磁力一樣吸引學生入學。
  “特許學校”是美國州或城市政府與一些團體、企業及個人簽訂合同、互相承諾的辦學形式。這類學校一般由州教育廳正式批準建立,經費來源與公立學校一樣,但不受學區教育局的管轄。特許學校依靠辦學質量生存,如果教育質量不能勝過公立學校,那么它就喪失了生存資格。特許學校的影響,主要在于賦予了家長選擇學校的權利,形成了一種競爭的氛圍,促使公立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張君輝,王敬,2005)。
  2.2.2 推行“教育憑證計劃”和“教育稅減免”
  “教育憑證計劃”,指政府發給學生家長一種憑證,它代表一定數額的現金,作為專門幫助家長選擇學校的費用,學校憑借所收取的教育憑證到政府兌換教育經費。學校辦學質量越高,招生越多,得到的教育憑證就越多,也就更有實力競爭,就能獲得更大成功。由此而來,好學校效益越來越好,而差學校則被自然淘汰。
  “教育稅減免”是指在美國,非公立學校的學生家長在支付昂貴的私立或教會學校費用的同時,還要依法為公共教育納稅,這就增加了學生家長的負擔,限制了家長的選擇。“教育稅減免”的推行減輕了非公立學校學生家長的負擔,使私立學校在生源上得到了保證。

3 美國擇校制度的教育公平內涵
  
  美國一直自認為其教育是公平的。那么,擇校制度是否真給學生帶來了平等的求學機會?教育公平的內涵是一個相對的政治哲學范疇,意為平等與公正。美國的義務教育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公立學校一律由政府撥款,學生一律免費,保證了人人都享有9至12年的普及教育機會。目前,美國擇校制度的實施,促進了公立學校的奮發革新,使不同資質、不同知識、經濟、家庭背景的學生獲得了自由選擇教育的機會,功不可沒。
  但美國的基礎教育改革重新詮釋的這種教育公平是一種折衷的公平。它的基調是新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并期望以新自由主義傾向的政策為手段,達到教育平等和公正的目的。通過特許學校和教育憑證制度,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教育公平取向不僅關注學生個人的主觀因素(如天生稟賦、努力程度、興趣水平等),而且更加關注客觀因素(家庭背景、生存環境、文化氛圍等)的差別。這實際上是認為,教育公平的含義是:人的潛力+所擁有的客觀條件=所能獲得的教育。實質上就是重新認識和認同“人人生而不平等”。
  美國通過擇校制度達到的教育公平,實質上是一種市場競爭的公平,意圖在公立學校引入自由競爭,打破傳統公立教育體制的壟斷局面。這種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用市場方式重建公立學校制度,以提高教育質量及辦學效益,充分滿足各種教育需求。尤其是,它試圖通過自由擇校引進競爭和市場機制,為基礎教育的發展找到一種新的發展動力——“市場的力量”,在多樣化市場需求下,單一、壟斷的公立教育體系會為多樣、競爭的“教育服務型”學校體系所取代。由此而來,學校與學校的競爭,無不需要社區財團“撐腰”。所以,學校往往跟社區力量聯手,而社區財團也樂于名利雙收。這種競爭實際上已轉化為學校與其靠山的金元競爭。
  
  4 美國擇校制度對我們的啟示
  
  基于意識形態的影響和“大一統”精神的延續,我國在教育政策上不提倡擇校。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步伐的進一步加快,擇校已經開始升溫。事實上,我國“重點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的抉擇很早就開始了。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被人們稱為“貴族學校”的私立學校的出現,更加劇了學校的等級分化。區域之間、城鄉之間、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間的差距更加突出。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使部分人們先富了起來,對教育的需求與投資能力大為增加,所以他們要求為子女選擇更好的學校。另一個也是更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社會的迅猛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就業壓力激增的情況下,高學歷意味著更多就業機會、帶來更高收入。我國重視教育的傳統,在新形勢下更加發揚光大,越來越多的家長關注子女的受教育程度。這一切因素構成了“擇校”的肥沃土壤。
  擇校欲望的增強,表明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擇校亦可迫使公立教育改善自身教育質量,改變教育觀念,這確給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帶來一定契機。然而,我國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以及學校之間業已存在巨大差異的情況下,不可輕言擇校,特別是不可過分渲染擇校。面對“擇校”我們應該努力做到:
  (1)應盡量使公辦學校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需求。對公辦學校進行改革,要把滿足絕大多數學生和家長的需求放在首位。
  (2)提高薄弱學校的辦學質量。政府應在資金投入、人員配備、政策執行等方面給予薄弱學校適當優惠,以調動這些學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整體潛力。
  (3)轉變教育管理機構的職能。教育管理機構職能應從計劃、控制轉向宏觀調控,在下放學校自主辦學權力的同時加強監督和制衡機制。
  (4)注意社會的平衡與穩定。我們應適當依靠民間辦學力量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城市實行擇校,以此推動公立學校的改革。同時,我們應將更多教育力量向西部及其他貧困地區傾斜,滿足人們最基本的教育需求。
  
  參考文獻
  [1] 趙中建.近年來美國學校管理改革述評[J].教育研究,2001.(5).
  [2] 袁桂林.本屆美國政府教育改革計劃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01.(6).
  [3] 張君輝,等.從擇校制度看美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教育公平[J].外國教育研究,2005.(7).
  [4] 史萬兵,等.美國擇校制度的歷史演變及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2).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455685.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論文發表在線咨詢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廣告推薦

文章評論

共有 0 位網友發表了評論

閱讀排行

推薦文章

最新文章